(记者 曾晶菁)1月2日,央视《平安中国2017》系列专题节目播出了第四集《有话好好说》,用半个多小时的时长全面展示了四川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引起舆论高度关注。此前,四川省的“雪亮工程”建设工作也曾被央视聚焦报道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“四川经验”频频受到全国关注。
基础不牢地动山摇。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。2017年,四川省政法综治战线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,着力在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、法治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水平四个方面狠下功夫,平安四川建设成效显著,社会治理成效有口皆碑,老百姓有了更高安全感、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2017年四川政法工作盘点之社会治理篇
社会化
群防群治构建“大防控”体系
2017年12月7日早高峰时间,在成都杉板桥路与崔家店北二路路口,一辆车不按导向车道行驶,在直行道左转。此时,驾驶员还不知道,他的这种既违法又造堵的行为被一位路过的市民拍了下来,通过成都市交管局推出的“蓉e行”交通公益众治联盟平台进行了举报。举报成功的市民,还能得到积分“奖励”。
面对违法现象和治理难题,越来越多的市民完成了从“旁观者”到“参与者”的转变。而今,手机早已成为移动的摄像头,真正实现了“人人都是信息员、个个都是治理员”。
从幕后走到台前的公众角色转变,正是四川省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的一个注脚。2017年,四川省在发挥好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作用的同时,引导社会成员增强主人翁精神,激发社会自治、自主、能动力量,让大众的问题由大众来解决,实现平安建设人人参与、人人共享,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。
2017年12月19日,四川省公示了拟表彰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100个先进集体、200名先进个人名单。其中,勤恳敬业的社区网格员和基层调解员,业务精专的民警和法官们所占比例较以往均大幅增加,上榜者们都是涌现在群众身边的“安全卫士”。
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,正是十九大报告精神提出的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”的应有之意。2017年,四川省在推动完善党委领导、政府负责、社会协同、公众参与、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方面,下足了功夫。
隆昌县金鹅街道在辖区精心编织了“天网、地网、人网”三张网,“人网”的作用被发挥得淋漓尽致。在这里,由老党员、退休干部、老干部、老教师为主体自愿组建的“夕阳红巡逻队”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街道打造的“1+20+89+N”的线上群防群治平台,覆盖了260多个小区和居民大院,群内用户共计4万多人,为综治工作全覆盖和群防群治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,成功架构起一座无缝隙群众“安全网”。
“小区院落除了有物管保安每天定期巡逻外,还有居民志愿者、楼栋长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不间断地巡逻监督,一旦发现问题,随时向社区反映。”成都市锦江区龙舟路街道石牛堰社区综治办工作人员刘幂说,现在,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主动参与到群防群治工作中。
构建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机制,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另一社会治理重点。在异地受灾群众集中、居民结构复杂的德阳经开区旌东街道乐安社区,就以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孵化,将辖区36个党组织作用发挥到极致,让小区的党员亮明身份主动带头参与小区自治,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治理,社区更和谐了。2017年10月31日,社区“从乱到治”、居民“从怨到和”的巨大变化,让省委书记王东明也对这种社区工作模式点赞。
而在老工业城区自贡市贡井区筱溪街道,为了给当地的下岗失业人员、流动人口和空巢老人找一个情绪“宣泄口”,当地充分发动专业咨询师、兼职工作者、社会工作者、志愿服务者、网格员等队伍,让他们成为群众身边的心灵使者,夯实社会心理服务基础,筑牢预防违法犯罪的“社会心理防线”,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逐步形成。
群防群治显出的成效,正是四川省不断深化基层社会治理机制,增强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安全感的一个真实写照。
|